遺憾的故事要從一九八六年說起,以《Bohemian Rhapsody》、《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等曲目走紅的英國皇后合唱團(Queen)主唱弗萊迪(Freddie Mercury),在接受西班牙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他是瘋狂的歌劇迷,而且特別喜愛卡芭葉的演唱,非常希望能和「偶像」見上一面。國寶女高音得知此消息,立刻安排聯繫,兩者一見如故,卡巴葉邀請佛萊迪為她的家鄉巴塞隆納譜曲,立刻引起搖滾巨星的興趣,在一九八七年完成錄音,曲名就是《巴塞隆納》(Barcelona),並且收錄於同名專輯當中,這也是佛萊迪生涯中唯二以個人名義發行的唱片。
《巴塞隆納》一曲,以佛萊迪激昂的搖滾唱腔搭配卡巴葉義大利式的女高音美聲,乍聽之下似乎很難成功,結果卻出奇地好,佛萊迪以管弦樂團的編制,結構出輝煌的配器與伴奏,卡芭葉的聲音如同銀鈴般時而在背景點綴,時而成為目光焦點,游刃有餘遊走於全曲,而佛萊迪的唱法,可以說是用一種「歌劇」的方式在唱搖滾,厚實而有力量。此曲一出反應不俗,在英國也一度登上單曲榜第八名。
以「巴塞隆納」為名,又有國寶級女高音加持,可以想見巴塞隆納奧運一定十分歡迎此首歌成為奧運主題曲,一九八八年巴塞隆納從上屆主辦地首爾手上迎接會旗的慶典中,佛萊迪與卡芭葉更登台現場演唱《巴塞隆納》,讓人覺得四年後肯定能在奧運開幕典禮上再度看到他們倆的身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佛萊迪其實在一九八八年時就開始出現了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症狀,也就是俗稱的愛滋病,當年相關醫藥尚未發達,佛萊迪於一九九一年病逝,卡芭葉則表達除了佛萊迪外,她不願意和任何人合唱此曲,因此巴塞隆納奧運的開幕典禮上,《巴塞隆納》並未響起,只在電視轉播的開場影片時,以配樂方式出現。音樂史上難得在商業與藝術上成功融合了搖滾與古典的作品,就這樣錯失了奧運舞台。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一九九二年奧運登場,《巴塞隆納》又再度被世人想起,這次更受到矚目,英國曾高達單曲榜第二,BBC廣播更在二十世紀初,把這首曲子列入「暢銷一百」榜單當中的第四十一名,足以見得此曲的影響力。而宣布不再演唱此曲的卡芭葉,則在一九九九年於巴塞隆納舉行的歐洲冠軍聯賽決賽,透過影片剪輯,與「投影」的弗萊迪,再度現場演唱此曲。
雖然《巴塞隆納》沒有辦法直接在一九九二年奧運開幕式登場,但聲樂大國一樣端出黃金陣容,讓開幕典禮儼然成為一場歌劇之夜。在選手進場儀式後的會旗進場,是由希臘次女高音巴爾薩(Agnes Baltsa)演唱配樂,而會旗升起時則是由西班牙男高音克勞斯(Alfredo Kraus)唱出西班牙語跟加泰隆尼亞語版的會歌。在傳遞聖火後,舞台上出現了西班牙當代聲樂名家:女高音卡芭葉、次女高音貝岡札、男高音卡列拉斯與多明哥、男中音龐斯(Juan Pons)等人,帶來包括《茶花女》<飲酒歌>、《霍夫曼的故事》<船歌>、《托斯卡》<今夜星光燦爛>與<聖潔的女神>、《卡門》<鬥牛士之歌>與<愛情是隻自由的小鳥>、《弄臣》<善變的女人>等等歌劇組曲,巨星同台競技,好不過癮。之後由童聲男高音領唱貝多芬的《歡樂頌》,再加上樂團與聲樂家陣容,放起煙火,讓開幕式以十分「歌劇」的方式結束。
開幕式有這麼輝煌的陣容,閉幕式的音樂亮點則是請到以《歌劇魅影》聞名於世的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創作主題歌《永遠的朋友》(Amigos Para Siempre),由韋伯當時的妻子、音樂劇名伶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與男高音卡列拉斯合唱。比起前文提到的《巴塞隆納》,《永遠的朋友》顯得「安全」許多,但旋律悅耳,令人琅琅上口,加上當時莎拉.布萊曼正值青春年華,一登台就受到現場運動員的熱烈歡迎,也為一九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劃下完美的句點。